中文/ English
|
|
![]() |
|
![]() 冀中醫科〔2021〕7號 河北中醫學院關于印發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1-10-08】 點擊數:【】
為全面提升我校科學技術水平,加快推進高水平有特色中醫藥大學建設,根據《河北中醫學院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結合我校科研實際情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一)“十三五”期間取得主要成就
1.科技整體實力迅速提升。我校累計獲批各級各類科技項目117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7項,省部級項目238項;科技經費合計2.3億元。獲各級各類科技成果獎150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44項,牛麗穎教授主持的“中藥配方顆粒質量控制與標準研究和產業化”獲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發表學術論文4216篇,其中SCI論文223篇、CSCD和中文核心822篇,出版著作186部。獲得授權專利38項,制訂或修訂中醫婦科等疾病診療標準26種,制定河北道地藥材商品規格等級的行業標準26種。
2.科研平臺和團隊建設成績顯著。新增第二批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1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炮制技術傳承基地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3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4個,省級工程實驗室1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個,省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2個;組建校級科技創新團隊31個。
學校先后投入6000余萬元用于實驗室裝修改造和科研儀器設備購置,搭建了形態學、機能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中藥分析與研發等中醫藥科研共享平臺;清潔級實驗動物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3.中醫藥傳承創新特色不斷強化。主打“燕趙醫學”品牌,2019年成立燕趙醫學研究院,先后設立了扁鵲文化研究院、河間學派研究院、易水學派研究院、東垣書院、竇漢卿學術思想研究院、活血化瘀學術研究院、中西醫匯通學派研究院、李士懋國醫大師研究院等8個研究分院,同時依托“京津冀燕趙醫學研究中心”成立了燕趙醫學叢書編委會,辦公室掛靠我校。開辦“燕趙醫學講壇”,開工建設河北省中醫藥博物館。承擔了國家第四次中藥資源普查河北省的有關工作。
4.學術氛圍日益濃厚。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來校進行學術講座百余場;成功舉辦或承辦國際中西醫結合高峰論壇、國際傳統與現代生殖醫學大會等高水平學術會議20余次。
5.社會服務效益凸顯。與神威藥業、以嶺藥業等河北省知名中醫藥企業合作研發中藥配方顆粒控制方法和技術636項,研發的中藥配方顆粒在河北省多家醫院臨床使用,助力中藥產業轉型升級。
(二)“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隨著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和《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政策相繼出臺,中醫藥事業在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中地位與作用的不斷提高;醫學發展的趨勢使防治戰略前移,提倡以預防為主,早期診斷、早期干預,以及當前中醫藥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貢獻為中醫藥創新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5G、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變革、產業革命快速發展,為中醫藥科技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三五”期間,我校科技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國家重大項目空白;高水平科研產出不足,缺乏重大原創性成果;國家級平臺建設任務艱巨;學術領軍人才與創新團隊建設水平亟待加強;科技成果和授權專利轉化水平較低等。我們必須要把握機遇、正視問題、主動作為,不斷深化改革創新,全面推動學校高質量內涵式發展,助力高水平有特色中醫藥大學建設。
二、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科技強校理念,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以國家和省重大重點項目、成果為引領,以搭建高水平科研平臺為基礎,以人才培養建設為根本,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統籌推進醫學與藥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研究協調發展,擴大科技開放合作與協同創新。堅持自主創新,把燕趙醫學作為學校的發展根基,全面推進傳承創新。以科研促進教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建設高水平有特色中醫藥大學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全面提升,實現重點突破。構建以中醫藥傳承創新為主導、突出重點學科建設、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并重、全面兼顧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科技工作新格局。深入開展內涵建設,在全面提升學校科技整體實力基礎上,實現國家和省重大重點項目、國家級成果新突破。
——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團隊建設。把人才培養培育擺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充分發揮老專家、老團隊的作用,大力培養科技創新后備力量。加強團隊建設,積極引導博士和青年教師加入到科研團隊,為科技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堅持需求導向,推進成果轉化。緊緊圍繞中醫藥事業產業發展需求,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強化合作,協同創新,融合優質科技資源,不斷拓展成果轉化途徑,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提升創新能力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堅持繼承創新,突出燕趙文化。堅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遵循中醫藥發展的自身規律和特點。立足河北,突出燕趙醫學的優勢和特色,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堅持深化改革,注重統籌協調。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科學規劃,探索集約高效、動態平衡的科技資源配置,構建導向明確、激勵與約束并重的分類評價標準和開放多元的評價辦法;統籌醫學與藥學、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自然學科與人文學科研究協調發展;樹立科研服務教學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積極打造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科研創新團隊,重點突破中醫藥傳承和醫學及生命科學創新發展的關鍵問題,攻關國家級重大重點科技項目;豐富和發展中醫藥理論體系,構建符合中醫藥自身發展規律特點的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一批引領發展的標志性成果;深入推進燕趙醫學傳承創新,加快地域特色學派研究、道地藥材開發與保護研究并具有國內影響力;高標準建設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提高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疑難疾病水平和中醫治未病能力,區域經濟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力爭到2025年,我校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完善、資源配置合理、學術水平較高、科技實力較強、產學研不斷融合,中醫藥發展主要科技指標顯著提升。
2.具體目標
——科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到2025年末,力爭縱向科研經費翻一番,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社科基金方面取得突破。
——不斷獲得具有代表性、原創性的科技成果,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等高質量學術論文數量增加50%,授權專利數和學術著作出版數各增加30%,1~2項科研成果沖擊國家科學技術獎。
——力爭1~2個科研團隊獲批省級及以上科研創新團隊;新增3~5個省級以上科研平臺;加強與國內外知名實驗室的聯合建設,共建不少于3~5個伙伴實驗室;培養3~5名國內同學科領域有影響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
——著力打造“一院一館一講壇”的燕趙醫學發展格局,加快燕趙醫學研究院建設發展,健全燕趙醫學傳承創新發展體系。繼續辦好燕趙醫學講壇,編撰燕趙醫學系列叢書五十部以上,燕趙醫學品牌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明顯提升。
——力爭制定國家標準、中藥國際ISO認證標準實現突破;不斷拓展成果轉移轉化途徑,爭取實現學校科技成果轉化10~15項。
三、“十四五”時期主要任務
根據我校學科分布、人員結構等發展現狀,結合中醫藥大學自身發展的特點,重點實施“六大工程”,促進科技全面快速發展,實現變道超車。
(一)科研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國家級科研立項、成果是評價高校科研基礎實力及學術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雙一流”建設、“雙萬計劃”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我校的國家級科研立項和成果缺乏,尤其國家科技重大重點專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國家重點實驗室尚屬空白,科研成果轉化服務社會能力明顯不足。為此,要采取多種措施,加強科研內涵建設,努力提升科研創新能力。
1.努力提升國家和省重大重點項目競爭力。以國家和省重大重點項目為牽引,依托河北省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省部級以上科研創新平臺,充分發揮重點優勢學科、學術帶頭人、新進博士人員的作用,追蹤中醫藥科研領域焦點、難點、熱點問題,積極開展中醫藥傳承創新為主導的基礎性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統籌基礎與臨床、醫學與藥學的交叉融合,切實提高申報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的能力。到202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較“十三五”末翻一番,省級科研項目立項數突破100項,力爭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實現零突破,力爭縱向科研經費翻一番。
2.集中攻關省內中醫藥科技專項。加強與科技廳溝通,推動省科技廳設立中醫藥研究專項,提升我校中醫藥科研水平;整合中醫藥優勢資源,圍繞國家戰略及區域經濟發展需求,攻關中醫藥重大、重點科技專項,加強對重大疑難疾病、重大傳染病防治的聯合攻關和對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充分發揮我校河北省中藥配方顆粒技術創新中心在應用基礎研究、產業關鍵技術研發中的引領作用。
3.持續增加高水平學術成果數量。突出對高水平學術成果的科研考核占比,大力推進學術講座及科研培訓等措施,不斷提高代表性、原創性科技成果的數量和質量,到2025年末,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等高質量學術論文數量增加50%,授權專利數和學術著作出版數增加30%,1~2項科研成果沖擊國家科學技術獎。
4.強化科研反哺教學作用。進一步加強科研促進教育教學的引導,提升我校教師科研反哺教學意識,將科研成果中的新觀點、新技術及時融入到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自然科學科研平臺躍升工程
1.校級科技創新團隊優化升級。在第二屆科研創新團隊基礎上,重新優化整合科研團隊,成為結構合理、優勢互補、研究處于學科前沿的高層次創新團隊,到2025年,力爭1~2個科研團隊獲批省級及以上科研創新團隊。
2.省部級平臺提質增速。通過統籌規劃、優化整合、協同發展,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科研平臺布局,在提高現有科研平臺的層次和水平上下功夫。到2025年,實現新增省級以上科研平臺3~5個。
3.合作研究平臺開放共享。圍繞國家中醫臨床基地、中藥配方顆粒技術創新中心等重點建設項目,大力推進與兄弟院校、行業企業、地方政府以及國際知名科研學術機構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設高度集成、開放共享、交叉應用的研究平臺,創新中醫藥科技研究技術與推廣應用,不斷拓展成果轉移轉化途徑,爭取實現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10~15項。
(三)燕趙醫學特色工程
1.大力推進燕趙醫學傳承創新。制定燕趙醫學研究院工作方案,加快推進燕趙醫學研究院建設。系統開展河間學派、易水學派、匯通學派等燕趙醫學流派與著名醫家學術思想研究和傳承創新,整合、凝練燕趙醫學的文化精髓,強化名方經方機制研究,一體推進文獻發掘、理論機制、臨床應用研究。校內增設燕趙醫學研究專項,力爭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申報指南列入燕趙醫學研究方向,進一步強化燕趙醫學創新發展基礎。到2025年,立項省級以上科研項目6~10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40篇以上,出版燕趙醫學研究著作50部以上,力爭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3~5項。
2.積極辦好燕趙醫學講壇。繼續高標準開辦燕趙醫學講壇,邀請國內外中醫藥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到2025年,形成國內有較高影響力的中醫藥文化品牌。
(四)人文社科創新發展工程
1.構建人文社科研究創新體系。加強人文社科發展戰略規劃,優化重點研究方向的合理布局,推進人文社科研究與中醫藥文化研究的跨學科交叉融合。
2.加強人才建設。在人文社科重要研究方向、新興交叉學科著力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強化目標管理;遴選4~6名青年學術骨干進行重點培養;加大教師在高水平尤其是有重大學術影響力的學術成果的科研考核占比。
3.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和學術交流合作。積極統籌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的融合,加大校內跨學科團隊的建設力度;加強與省內外高水平人文社科科研團隊的合作,不斷提升人文社科的科研創新能力;加強學術交流,定期舉辦人文社科學術講座,營造濃厚的人文社科學術氛圍。
(五)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工程
科技以人為本,目前我校高層次科技領軍人物匱乏,青年科技人才以近年引進的博士為主,學術影響力不足;人才梯隊建設體系不夠完善,科研持續后力不足,這些已經成為嚴重影響我校科研整體水平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大青年科技骨干的培養勢在必行。
1.充分發揮校內科研項目的培育功能。為促進我校青年科技人才快速成長,培育高水平優秀學術骨干,未來5年,繼續做好博士研究生科研啟動基金和校內優秀青年教師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申報工作。
2.改革評審方式,從以往的單純專家評審標書過渡到評審與指導結合,青年教師當場聆聽專家評審意見,使青年教師盡快提升科研水平。
3.充分發揮老專家、優秀科研團隊的作用,積極引導博士和青年教師加入到科研團隊;繼續舉辦青年教師學術沙龍活動,搭建學科交叉合作的科技交流平臺;強化科研考核等措施,突出對青年教師科研的過程監督和結果評價。
(六)中醫藥社會服務提升工程
1.保質保量完成河北省中藥資源普查工作。由藥學院、省中醫藥科學院牽頭,完成河北省第四次中醫資源普查的驗收、補充調查等工作,總結凝練普查成果,加強普查專著編撰,促進我省“兩帶三區”中藥產業發展,推進動態監測中心和監測站建設,為政府決策和地方產業發展服務。
2.充分發揮中醫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功能。以附屬醫院為依托,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養老、治未病健康服務的作用,宣傳推廣中醫治未病理念和方法,拓展養老功能,完成河北省中醫藥治未病中心、河北省健康養老示范基地建設。加快推進藥品或院內制劑研發,針對中醫藥優勢病種優化中醫、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并積極推廣。
3.積極推進中醫藥國際合作研究工作。加強河北省中藥資源利用與質量評價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河北省中醫針灸優勢病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等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建設,支持與巴西戈亞斯聯邦大學等國外知名科研院校合作開展科學研究,培養海外中醫藥人才,弘揚傳播中醫藥文化,促進中醫藥走向世界。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
1.加強頂層設計,形成規劃實施合力。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進科研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深化校院二級管理體制改革,全面落實“重心下移,權力下放”的改革措施,充分調動二級學院能動性;進一步完善學術委員會運行機制,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
2.優化科技管理服務,細化科技管理分工。實現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類管理;規范實驗動物管理,完善醫學和動物倫理審查;加強對科研經費預決算指導、科研經費支出的復核,實現科研經費精細化管理;建立健全成果轉化機構,促進中醫藥成果轉移轉化專業化進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引,促進學報繁榮發展。
(二)基礎保障
針對我校科研場地、設備的供給不足現狀,借鑒國外大學科技資源配置方式和國內中醫藥院校的改革經驗,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優化科技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實現校內科技資源與各級各類科研平臺、重點重大研究課題、科技創新團隊、優秀科研人員等要素的合理配置,實現科技資源共享最大化;提升科研管理信息化水平,充分利用學科、科研、教學數據管理平臺,減輕科技成果統計工作負擔。
(三)制度保障
1.繼續探索科技獎勵與評價機制。依據上級科技管理文件精神,修訂我校科技獎勵及經費匹配辦法,加大對國家級科技成果獎的獎勵力度;探索制定分學科、個性化的科研評價體系,探索建立將評價結果與獎勵掛鉤相結合的考核機制,提升教師科研積極性;逐步推進科技創新約束機制,推進部分學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與職稱評聘掛鉤;修訂完善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相關制度,提高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的能動性。
2.完善科研中心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優化科研中心(包括科研共享平臺和各科研平臺)布局,促進科研平臺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強化績效考核,完善激勵機制,提高大型科研儀器設備的使用率,優化實驗動物中心管理,最大限度發揮科研平臺的運轉效能。
(四)經費保障
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財政支持,加強與地方政府、中醫藥行業、科技與教育主管部門的溝通,增加對中醫藥傳承創新基礎建設的投入力度,拓寬科技經費的來源渠道。學校不斷增加科技專項經費投入,加強科研平臺、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和科技人才培養。
(五)建立健全組織機構
成立科技工作戰略規劃領導小組,學校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親擔任組長、主管領導任副組長、科技處等相關單位主要負責人任成員,負責組織、實施、協調解決科技工作戰略規劃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各相關二級單位按照學校總體規劃,編制各自科技工作戰略規劃,并組織實施。
(六)分解落實目標任務
根據科技工作戰略規劃提出的主要指標和任務,按照職能分工分解落實到相關職能部門和二級單位,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明確路徑、進度、舉措,壓實責任,確保戰略規劃任務落實見效。
(七)上下聯動抓好落實
加強科技工作戰略規劃領導小組對規劃執行的督導檢查,定期聽取職能部門和二級單位科研計劃實施進展和任務落實情況匯報,解決實施中的困難和問題。
|
杏苑校區: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杏苑路3號,050200 橘泉校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新石南路326號,050091
祁州校區: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保衡南大街99號,071200 東垣校區: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中山東路389號,050017
版權所有:河北中醫藥大學 聯系電話:0311-89926000 傳真:0311-89926000 郵編:05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