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
|
![]() |
|
![]() 當前位置:首頁>>學校發展規劃和工作計劃
河北中醫學院2020年工作總結
發布日期:【2021-04-15】 點擊數:【】
2020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和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也是學校加快改革發展的關鍵之年。在省委、省政府關懷指導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學校黨委全面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帶領全體師生員工統籌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和學校事業發展,攻堅克難、砥礪奮進,扎實推進“雙一流”建設和高水平有特色中醫藥大學建設,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堅持全面從嚴治黨,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一)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學校黨委堅持“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抓班子、帶隊伍、保落實”,努力做到“六個過硬”。堅持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不斷強化理論武裝。堅持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制度,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抓好班子自身建設,提升班子整體功能。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嚴格執行黨委全委會、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議事規則,健全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分工合作、協調運行的工作機制,提升了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水平。
(二)著力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認真貫徹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例》,嚴格干部選任政策紀律和程序,科級以上干部選拔一律采用民主推薦方式,嚴防“打招呼、請客拉票”不良風氣。全年提任正處級干部4人、副處級干部3人,平職調整正處級干部12人、副處級干部6人,提任科級干部8人,平職調整科級干部3人。舉辦了全校2020年管理干部、黨務工作者、優秀青年教師培訓研討班和處級干部、黨支部書記暑期集中培訓班,在疫情期間舉辦年輕干部培訓班,通過印發學習資料、錄制導學視頻、組織線上考試和培訓班沙龍等方式,加強多渠道培訓,積極建立培訓培養長效機制,為年輕干部成長搭建平臺。選派學校干部參加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省委組織部和省委黨校等各類學習培訓10人次。
(三)著力提升基層黨建工作質量。堅持以黨建工作新成效推動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大力實施“對標爭先”建設計劃、“雙帶頭人”培育工程。完成全省首批高校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和樣板支部創建驗收工作,申請書已按時上報省委教育工委。評選出校級黨建工作標桿院系2個、樣板支部6個。堅持黨建引領,凝聚抗疫力量。學校黨委印發《關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堅強政治保證的通知》,激發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在疫情防控中的凝聚力、戰斗力,注重在疫情防控中考察干部,挖掘先進典型事例引領作用。疫情防控期間,全校共有404名黨員請戰一線,組建黨員防控服務隊111支,在防控一線成立臨時黨組織3個,11名援鄂抗疫隊員光榮火線入黨。及時將上級下撥和學校籌措的疫情防控工作專項黨費下撥基層黨組織。組織黨員自愿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1863名黨員參與捐款,捐款總額達到198420元,覆蓋全校黨員的95.35%。在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年會上,學校黨委書記姜建明就我校在黨建思政、辦學治校、教學科研、抗擊疫情等方面的工作做法和成效進行了典型經驗交流,受到與會人員廣泛好評。
(四)扎實做好思想政治和宣傳統戰工作。堅持聚焦主責、抓好主業,緊緊抓住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做好新形勢下宣傳統戰工作,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識形態引領。學校領導帶頭實施“1+5+1”全方位、立體化育人工程,與師生“零距離”交流。在微信平臺開設了《戰疫情·黨旗紅》《冀中醫故事》《輔導員有話說》《抗疫日記》等欄目,開展了抗疫優秀教師典型和感人事跡征集活動,及時跟蹤報道湖北一線醫療隊員和全校抗擊疫情工作動態,推送微信報道400余篇,被媒體報道350多次。建好馬克思主義學院,充分發揮思政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初步形成“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雙輪推動、有機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通過新媒體聯盟、“兩微一端”、易班等平臺,形成網絡思想政治宣傳矩陣。定期分析研判輿情形勢,及時化解各類隱患矛盾,壓緊壓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維護了學校政治安全。在基層黨組織設立統戰聯絡員,推動統戰工作有效開展。
(五)持續推進作風紀律建設。嚴格落實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持續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更高水平更深層次“三轉”,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堅持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監督就跟進到哪里。深刻找準高校政治監督著力點,探索總結推動政治監督具體化、常態化主要做法,受到省紀委監委主要領導認可。堅持圍繞中心抓實日常,以嚴的紀律為學校發展賦能,進一步完善權力監督平臺建設,實現了對重點權力運行中權力風險點的實時動態監督,得到省紀委監委領導充分肯定,多所兄弟院校、機關單位來校學習交流。緊盯五一、端午節、中秋節、國慶節關鍵時間節點,持續嚴明紀律要求,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維護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六)全力做好扶貧攻堅工作。全年組織4次共360余人次進行入戶幫扶,深入了解村民的生活情況,并開展暖心活動幫扶。實施“中醫藥健康扶貧”行動。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校師生深入定點幫扶村,開展義診咨詢、送醫送藥,向當地村民宣傳普及中醫藥健康知識,教授急救知識,受到當地村民廣泛好評,有效助力健康扶貧。扎實做好消費扶貧工作,通過扶貧832平臺采購農副產品26萬余元,校工會采購4.3噸小米,并發動教職工自愿購買當地小米13740斤、綠豆2370斤、黍子面680斤,促進當地農民增收。
(七)始終堅持依法治校民主管理。認真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建設。完成學校規章制度廢改立工作,新建制度92項、修訂18項、廢止10項。梳理完成學校恢復獨立設置以來的全部規章制度,編印了制度匯編,收錄了現行的272項制度文件。籌備召開了二屆三次“雙代會”,統一了思想,形成了共識,凝聚起推動學校建設發展的群眾智慧與力量。共征集提案28份,召開了教職工代表大會專題會議,通過了《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劃歸我校直屬附屬醫院》決議,保障了教職工參與學校民主管理和監督的權利。
二、強化學科建設內涵提升,辦學實力進一步增強
(一)“雙一流”建設全面加快。完成了省“雙一流”建設周期任務,認真謀劃了下一周期建設思路。成立學科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學科發展的組織領導。制定修訂《學科建設經費管理辦法(試行)》和《校級重點學科建設與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學科建設經費管理。遴選中醫藥一級學科和6個省政府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共建學科帶頭人,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引領作用。組織中醫學、中西醫結合、中藥學3個學科開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獲批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6個,完成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等6個專業的國家一流專業點申報工作。申請新增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目前已通過省學位辦公示。中醫博士、中醫碩士專業學位、中醫學及中藥學碩士學術學位共4個學位授權點通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學位授權點評估。護理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高分通過全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評審。
(二)專業結構持續優化。主動適應醫學新發展、群眾健康服務新需求、健康產業發展新要求,調整優化專業結構布局,不斷優化以中醫藥類專業為主體、多學科門類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中醫兒科學專業實現首次招生,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獲得教育部備案并具備招生資格,本科專業增至24個。積極申報開展第二學士學位教育,中醫學、中西醫臨床醫學、針灸推拿學、中藥學、護理學等5個專業獲教育部備案,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三、深化教育改革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
(一)教師隊伍建設成效顯著。成立黨委教師工作部,進一步強化教師政治把關、理論學習、培養培訓和師德師風建設等工作。年度引進、招錄領軍人才等優秀人才44人,與12名高層次人才簽訂服務協議書,聘請2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選聘思政課專職教師4人、兼職教師9人,專兼職思政教師師生比達到1:350的配備標準。狠抓青年教師導師制落實,支持教師參加進修培訓200余人次。選聘57名教師擔任兼職輔導員。推動臨床課程教師到附屬醫院臨床一線“回爐”,不斷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在各級各類教學競賽中,我校教師獲得省級及以上教學競賽獎勵3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項、省級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積極打造教師發展服務平臺,教師發展中心被評為首批“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師教學發展示范中心”。
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專題培訓,400余名專任教師實現培訓全覆蓋,1人榮獲省級師德標兵稱號、5人分獲河北省模范教師、河北省優秀教師、河北省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積極探索教師分類評價體系改革,實施教師職務分類評審,針對教學為主、教學科研為主、科研為主以及社會服務等不同類型教師量身定制條件,對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的教師,打破年資、學歷、職務高低和聘期限制,實行內聘、低職高聘,進一步調動教師投身教學、科研的積極性。
(二)教育教學改革創新成果豐碩。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確定了“早講早用讓他信、活講活用讓他會”的改革思路,研究制定了《河北中醫學院“扁鵲計劃”實施方案》,中醫學類專業學生從大一開始跟師,推進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深度融合,強化中醫思維培養和中醫技能鍛煉。首個“扁鵲計劃”師承教育基地在省直二門診部掛牌并選聘8名師承導師。完成2020版人才培養方案修、制定工作,堅持先中后西,增加中醫經典比重,夯實中醫理論基礎。作為全國首批13所試點院校之一,開展中醫經典等級聯考,引導學生強化中醫經典理論學習。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制定《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實施方案》,將專業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融合。加強一流課程和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獲批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省級一流課程14門;完成3門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視頻制作。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推進教學方法改革,榮獲省第八屆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4項,取得學校有史以來最好成績;獲評河北省教學名師2人、河北省優秀教學團隊2個。建立教學網絡信息平臺,組建網絡化教學資源庫,促進了現代教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三)研究生教育水平持續提升。遴選新增博士生指導教師10人、碩士生指導教師43人,進一步壯大了導師隊伍,優化了師資布局。全力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形勢下的研究生培養工作,2020屆畢業博士、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全部網上提交、網上審查、網上盲審,學位評定與學位授予工作順利完成。研究生教育質量穩步提高,3篇博士研究生論文喜獲“岐黃杯”全國中醫藥博士生學術論壇優秀論文獎,1篇博士學位論文獲評省級優秀博士論文。
(四)繼續教育工作扎實推進。發揮專業特色優勢,依托學校中醫藥人才聚集優勢,做精做強培訓項目,承接并圓滿完成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建設項目、第六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第四批河北省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和第五批河北省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項目、基層中醫臨床技術骨干培養項目、紅十字養老師資培訓項目等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培訓項目,培訓各類人員1000余人次。完成成人高等教育招生1889人。
四、強化燕趙醫學創新引領,科研項目及成果豐碩
(一)燕趙醫學特色不斷彰顯。積極構建燕趙醫學整理傳承體系,從梳理挖掘、創新突破、傳承推廣3個維度全面發力,持續提升燕趙醫學內涵建設。依托我校燕趙醫學研究院,深入進行河間學派、易水學派、中西醫匯通學派等燕趙醫學學術思想研究,組織京津冀專家團隊開展《燕趙醫學系列叢書》編寫。舉辦燕趙醫學講壇(校友抗疫專場)和經方課堂,校內外反響強烈。承辦“竇漢卿學術思想高峰論壇”,與內丘縣、邯鄲市肥鄉區政府簽署傳承特色醫學的戰略合作協議。成立濁毒理論研究院,主導制定了《河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創新性融入“濁毒”理論,體現了燕趙醫學特色,取得了明顯療效。
(二)科學研究取得新突破。獲批科研經費3448.77萬元,含縱向科研經費1756.5萬元,橫向科研經費567.13萬元。科研經費同比增長1.46倍。獲批3個省級科研平臺,獲得各類科研項目立項358項,其中國家級項目9項,同比增長50%;省部級項目81項,同比增長24.1%;廳局級項目190項,同比增長235%。獲省科技進步獎6項,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項。發表學術論文900余篇,出版學術著作14部,知識產權16項。科研創新團隊不斷優化。遴選科技創新團隊31個,包括新增自然科學創新研究團隊4個,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團隊4個,附屬醫院和中醫藥科學院科技創新團隊13個。
(三)社會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與8家企事業單位簽訂技術開發合同,與3家企業簽訂共建協議,獲批省科技廳河北省中藥組方制劑技術創新中心項目。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途徑,12項發明專利實施了專利權轉讓,科研成果轉化實現零的突破。參與實施我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課題研究,撰寫的《當前我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亟需解決的八個問題》政府專報,獲得省領導認可并做專門批示;受省中醫藥管理局委托,承擔了《河北省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的編制工作。
五、招生工作圓滿完成,創新創業和就業水平穩中有升
(一)招生工作圓滿完成。按照“穩定招生規模,提高生源質量”的工作思路,加大招生工作力度,創新宣傳模式,深入實施“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名校進高校”等系列工程,吸引優秀考生,生源質量持續提高。2020年普通本科生招生1961人,全日制碩士研究生330人、博士研究生42人,招生與新生入學工作圓滿完成。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和就業工作扎實開展。投入123.3萬元用于支持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研究、創業實踐活動和參加各類創新創業競賽。注重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獲國家級立項39項,省級立項118項。組織了互聯網+創新創業就業競賽,參與學生達6850人次,位列全省第一;在全國“挑戰杯”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我校申報的25項作品全部獲獎,其中省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3項,我校榮獲優秀組織獎2項,創我校自參賽以來取得的最好成績。參加河北省第五屆大學生創新創業年會大賽,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三等獎1項。建立“學校-學院-班級”協同聯動的就業工作體系,健全“分工負責、協同推進、院系聯動、全員參與”的就業工作機制,出臺《河北中醫學院關于加強和改進畢業生就業工作的意見》,制定就業工作實施方案,建立《2020屆畢業生分類指導工作臺賬》,將生涯規劃教育納入新生開學第一課。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平臺,精準推送就業信息,舉辦“2020屆畢業生春季網絡視頻招聘會”“網絡招聘周”“空中宣講會”等形式線上校園招聘活動,邀請近400家用人單位參加,提供10000多個就業崗位,2020屆畢業生1643人,就業率已達到84.18%。
六、用心用情做好學生工作,管理服務水平持續提升
(一)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持續加強。持續推進“1+5+1”育人工程,打造我校特色思政教育品牌。拓展青馬培訓形式和內容,聘任26名教師組成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專家團和青年講師團。黨委書記姜建明專門為青馬班學員作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宣講。疫情期間,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開展愛國愛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宣傳抗疫斗爭中的先進人物特別是中醫藥領域先進人物的事跡。邀請國醫大師李佃貴為2020級新生講授“入學第一課”,增強學生學習中醫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黨委書記姜建明在秋季開學之際,為全體學生講授“開學第一課”,堅定學生投身中醫藥、振興中醫藥的決心。完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積極培育具有我校特色的網絡文化活動,我校網絡思政易班平臺共建指數和活躍指數位列河北省第四名,在河北省高校2020年易班優課大賽評選中,我校獲優秀組織獎,李晶、劉艷紅兩名教師獲二等獎。
(二)學生管理工作進一步提升。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提升學生管理服務水平。疫情期間,通過“輔導員有話說”專題活動、線上主題班會、線上“大家訪”等活動,實現了學生和家長溝通全覆蓋,穩定了學生情緒、消除了家長疑慮。學生返校后,在學生管理中繼續堅持做到“三到位”,深入推進輔導員“兩室一網一家”工程。以易班建設為抓手,開展了系列校園活動,豐富了學校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持續推進學風考風養成教育,榮獲省級先進班集體2個,省級三好學生12人,省級優秀學生干部3人。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詢制度,加強心理社團建設,為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建立重點人群工作臺賬。
(三)學生資助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積極落實學生資助和獎勵政策,構建我校特色學生資助體系。13名學生獲得國家獎學金,249名學生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202名學生通過“綠色通道”順利入學,協助600多名學生申請國家助學貸款;843人享受特困生補助,每月發放特困生補貼5萬余元,45人享受學費減免,共計減免學費99430元;設置勤工助學固定崗位355個,每月發放勤工助學酬金8萬余元;連續第6年開展“冬日暖心工程”,為70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放了羽絨服。在省內高校中率先啟動并發放疫情特殊資助,對湖北籍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及其他特情學生建立工作臺賬,為35名同學發放臨時困難補助2萬余元;為1772名學生發放助學金290萬余元;設立疫情防控期間學生線上學習、線上求職專項補助,為197名學生發放疫情防控期間的學習網絡流量補貼近2萬元。
(四)輔導員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制定《河北中醫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輔導員建設的實施意見》《河北中醫學院專職輔導員行政職級聘任暫行辦法》,進一步推動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16名專職輔導員晉升科級行政級別。41名專職輔導員享受思政崗位津貼。強化職業技能提升,30余人參加全國全省線上、線下業務培訓班學習,組織輔導員線上培訓7次、線下培訓3次,舉辦輔導員沙龍2次。針對學風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向分別成立研究團隊,開展專項研究,提升科研實踐能力。全年榮獲全國中醫藥院校優秀學生工作者2人、優秀輔導員2人,榮獲省先進德育工作者2人,石家莊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工作者1人,獲省輔導員領航工作室預培育項目支持1人。
(五)共青團工作扎實推進。召開學校第一次團學代會,系統總結了我校恢復獨立設置以來共青團工作成績和經驗,明確了新時期學校共青團事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未來方向。舉辦了2期青馬培訓班,組織開展了十九屆五中全會集中宣講、“青年大學習”等一系列思想政治引領活動。組建實踐服務隊63支,發揮中醫藥專業優勢開展各項志愿服務。與抗疫工作人員家庭及留守兒童開展“手拉手”專項志愿服務活動,被團中央“中國青年志愿者”公眾號等媒體廣泛報道。“國醫行·培根育苗工程”志愿服務項目獲全國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銅獎。獲本年度全國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優秀個人各1項。全年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思想引領等方面取得各項榮譽共計116項。
七、以中醫孔子學院建設為抓手,國際交流與合作邁出新步伐
(一)中醫孔子學院建設持續推進。認真落實孔子學院總部的部署,順利實現孔子學院轉隸,獲得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孔子學院品牌使用授權書。積極協調孔子學院總部、省教育廳、天津市教委、天津外國語大學和我校共同簽署了《關于支持河北中醫學院、天津外國語大學承辦巴西戈亞斯聯邦大學中醫孔子學院的協議》,為孔子學院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選拔孔子學院中方院長1人,推薦中醫和漢語教師各1名。組織開辦葡萄牙語培訓班,120名師生報名參加學習,儲備了懂葡語的漢語、中醫師資。
(二)國際交流合作研究成效顯著。孔子學院以“探秘中醫”為主題,獲批教育部“漢語橋”線上團組交流項目立項。協辦了由世針聯主辦、張伯禮院士主講的中巴專家抗疫視頻交流會,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南美僑報等10余家媒體進行了集中報道。依托學校優勢學科,與巴西戈亞斯聯邦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聯合開展科學研究,獲批2項省科技廳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項目。組織制定河北省道地藥材傳承研修班項目實施方案,成功獲批教育部“港澳與內地大中小學生交流計劃大學生項目”。2020年度我校獲得河北省國際教育交流先進集體稱號,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魏瓏獲得河北省國際教育交流先進個人,國際交流與合作處副處長趙梅賞獲得河北省國際教育交流突出貢獻獎。
八、醫療事業加快發展,綜合服務能力顯著增強
第一附屬醫院進一步強化中醫特色,穩步推進重點專科、優勢病種建設,開展專病門診申報,第一批22個專病門診已經掛牌。廣泛推廣門診中醫特色技術,形成了由針灸科、推拿科、康復科、治未病科、中醫護理門診、骨傷科治療室等科室全面開展中醫特色技術的局面。成立放射中心,成為省內唯一開展頭部伽瑪刀技術的醫療機構和唯一開展放療業務的中醫醫療機構。正式投用手術機器人,成為北方第一家、全國第二家引進手術機器人的中醫醫療機構。啟動“胸痛中心”建設,“卒中中心”建設水平持續提高,醫院手術例數特別是三四級手術例數直線上升。按節點開展臨床研究基地各項任務,協調推進重點病種科研合作、院內制劑、論文著作、專利申報等多項工作;督導推進了臨床科研一體化、名老中醫傳承、生物樣本庫等平臺建設。
第二附屬醫院以劃轉為契機,加快推進“三個轉變”。完善科室建設,在呼吸科、腦病二科病區設立中醫綜合治療室,開展中醫特色項目。33個臨床科室制定了85個優勢病種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或醫療臨床路徑。組織開展“西學中”培訓班,逐步提高非中醫類別執業醫師的中醫藥服務水平,促進中西醫臨床醫務工作的融合與協調。
省中醫藥科學院積極開展定制藥園和示范基地建設,中藥材技術培訓定向科技扶貧工作取得明顯效果。中醫藥普查工作持續推進,中藥資源數據庫建設不斷完善。啟動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工作,收集70余項民間中醫藥技術在挖掘整理中。積極推進中醫藥文化基地建設。
國醫堂健全門診制度,加強對門診及藥房的管理,提升服務項目、藥品管理、醫師出診、學生實踐等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宣傳義診活動,為基層群眾送醫、送藥、送溫暖;籌建河北省名醫傳承工作室,傳承老專家教授精湛醫術。
九、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
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上級各項指示要求,及時研究制定新冠疫情防控方案和應急預案,完善各項制度和防控體系,全面摸底排查,嚴格核酸檢測,搞好環境整治,全力抓好學校疫情防控,實現全體師生零感染。全面啟動在線教學,開設線上課程1012門,做到了“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周密安排部署,實現畢業年級學生錯峰復學復課,畢業生在線考試、網上答辯圓滿完成。通過師生同上一堂課、致信學生和家長、畢業寄語、開展心理咨詢等方式,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關懷。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年屆七旬的李佃貴國醫大師主動請纓擔任河北省應對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專家組顧問,深入省會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為確診患者逐一把脈調方。2所直屬醫院選派14名醫護人員參加國家和省援鄂抗疫醫療隊,為打贏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貢獻力量。梅建強同志被緊急抽調為國家衛健委重癥救治專家組成員,奔赴武漢救治重癥患者,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2項榮譽稱號;肖思孟同志毅然剪去秀發、奔赴援鄂一線,榮獲“中國五四青年獎章”。學校召開抗疫先進事跡報告會,興起了向抗疫英雄學習熱潮。
十、推進學校基礎設施和治理體系建設,辦學水平進一步增強
(一)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大為改善。加大校園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力度,河北省中醫藥博物館項目落戶我校并開工建設,工程項目有序推進;建筑面積3.3萬平方米的1號教學實訓樓正式立項,學校基礎設施薄弱的短板有效改善。完成杏苑校區高壓電力線路遷改工作的前期各項準備工作和內源泉渠東側綠化控規調整工作,有效的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劃撥我校直屬附屬醫院工作加快推進。完成祁州校區規劃設計編制工作。積極申報科研實驗樓建設項目。完成一流大學教室、實驗室及學生公寓基礎條件提升建設工作和學生宿舍空調安裝工作,不斷改善師生學習、工作和生活條件。
(二)教學輔助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不斷提升學校信息化建設水平,校園網升級為“核心-匯聚-接入”三層網絡架構模式,形成了“萬兆到匯聚,千兆到桌面”的校園網絡體系。啟用了OA辦公系統和WELINK視頻會議系統,保證了疫情期間學校辦公的正常運轉。立項建設學校數據中心,為智慧校園建設奠定堅實基礎。實驗中心積極拓展企業線上教學平臺,豐富了教學資源,保障了疫情期間網上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緊貼服務師生教學科研需求,圖書館加大數字資源建設,保證移動圖書館的24小時全天提供服務,榮獲河北省2020年度“全民閱讀活動先進單位”。
(三)國有資產管理更加完善。加強國有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全年制定修訂相關制度6項。完成政府采購項目31項,集中采購項目69項。明晰了申購部門、國資處、代理機構各自的職責,保證各環節無縫銜接。使用OA系統網上申報,加快了審批流程,一次招標成功率明顯提高。加強廢舊資產管理,完成2批廢舊資產處置,總計5867臺件。完成了危化品管理系統及易制爆化學品管理系統的備案、審批,實現了我校危化品及易制爆化學品線上管理。
(四)智慧財務建設成效顯著。在全國高校率先搭建網上報銷系統、公務之家平臺等,不斷改進和優化報銷方式和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打造校園智慧財務系統,獲批籌建河北省智慧財務創新中心。實施“業財一體化”平臺二期項目,實現報銷向無接觸式智能報銷轉變,做到了24小時不停服務。搭建電子發票及電子會計檔案平臺,參與制定國家檔案局電子憑證標準。努力提高資金支付進度,全年項目資金支出進度在省屬高校名列第一位。
(五)審計工作進一步強化。成立中共河北中醫學院委員會審計委員會,設立審計處,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常態化經濟體檢”職能,在學校規范管理、防范重大風險隱患、促進反腐倡廉、保障事業健康運行等方面發揮有效作用。
(六)堅決維護“平安校園”。充分發揮安全穩定工作領導小組作用,建立了目標明確、任務具體、職責明了、分工協作的工作機制,構建了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的防范體系,抓好“雙控”安全預防機制建設,強化校園安全管理,提升處置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能力,基本形成了覆蓋全校的防控網絡和安全防范機制,有效維護了校園和諧穩定。強化安全工作網格化管理體系,組建以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安全保衛信息員隊伍和學生會及相關學生社團為主體的安全穩定工作信息網絡。
一年來,學校黨委帶領全校師生員工求真務實、奮發作為,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學校的建設發展還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我們的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主要是:一些學科、專業、課程特色不夠明顯,優勢不夠突出,內涵建設亟待加強;高水平領軍人才稀缺,學術學科帶頭人不足,科技創新能力亟待提升;畢業生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有下滑趨勢,就業和升學率總體不容樂觀,教育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人才培養質量仍需進一步提升;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薄弱。有的干部不想為、不敢為、不能為,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師生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在疫情防控中也暴露出管理等方面一些薄弱環節。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醫藥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凝心聚力、奮勇向前,追求卓越、爭創一流,奮力開創全面建設高水平有特色中醫藥大學的新局面,為建設中醫藥強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杏苑校區:河北省石家莊市鹿泉區杏苑路3號,050200 橘泉校區:河北省石家莊市橋西區新石南路326號,050091
祁州校區:河北省保定市安國市保衡南大街99號,071200 東垣校區:河北省石家莊市長安區中山東路389號,050017
版權所有:河北中醫藥大學 聯系電話:0311-89926000 傳真:0311-89926000 郵編:050200